• <rp id="4a9en"></rp>

    <tbody id="4a9en"></tbody>
    <rp id="4a9en"></rp>
  • <dd id="4a9en"></dd>
    <progress id="4a9en"></progress>
      <rp id="4a9en"></rp>
    1. <dd id="4a9en"><noscript id="4a9en"></noscript></dd>

      首頁>檢索頁>當前

      春天里的民族節日

      發布時間:2023-03-15 作者:錢國宏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節日是一種寓意深刻的民俗文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節日之多,難以計數。除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重大的傳統節日外,各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習俗。四季之始,萬物復蘇,在明媚的春光里,豐富多彩、特色各異的民族節日相繼上演,各族人民在燦爛優秀的民族節日文化中充實著現實生活,也充盈著精神世界。

      族祭鳥節——演繹和諧之美

      “四山環繞,一水中停,岸居住人,島棲野鶴”,云南省西北部的鶴慶縣森林資源豐富,各種鳥類常居于此,人鳥和諧相處成為這里最為迷人的一道風景。在與自然長期的和諧相處中,祭鳥節成為了白族同胞較為看重的一個節日。

      每逢4月上旬,白族同胞穿著艷麗的民族服飾,用籃子、背包帶著包谷花、蕎籽花、松子仁、橡子果、洋芋末、蘿卜絲、各種昆蟲等喂食鳥類。

      隨著祭鳥節儀式的開始,寨中一位老歌手一聲長喚過后,從背包中抓出一把松子撒向天空,接著便唱起特有的民歌“哈植噥”。現場眾人也隨之將帶來的各種鳥食拋撒在花間、樹叢、草坪上,邊拋撒邊唱歌跳舞。歌舞過后,人們將帶來的鳥食拋撒完畢,方才陸續散去,讓鳥兒靜靜地啄食,不再打擾它們。

      鳥節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古時候,黃郁坪村有個白族婦女,生了36個兒女。孩子們長大后,母親先后把12個姑娘嫁給了西山區12個部落的首領。母親怕出嫁后的姑娘不好好耕田種地,便輪番派身邊24個兒子每隔15天去催促她們從事農業生產。后來,24個兒子變成了24只候鳥,它們不忘自己的職責,輪流飛往各地,呼喚人們燒荒、翻地、播種、除草、灌水、追肥、收割。人們按照它們的鳴叫聲,做著相應的農事,于是這個地區年年都獲得豐收。后人便把候鳥出現的不同時間,定為山區的二十四個節氣。

      塔吉克族迄脫乞迪爾節——對潔凈與吉祥的追求

      每年草木發芽的時節,塔吉克族同胞便迎來了他們的傳統節日——迄脫乞迪爾節?!捌撈虻蠣?/span>”是塔吉克語,意為“清除煙塵”。所以這個節日也稱作“清潔“掃除節”。節期定在每年的公歷3月,具體日期由族內德高望重的人士選定。

      節日之前,各家各戶都要提前打掃好家庭衛生。勤勞的人民一般先把各種家具都搬到外面,將屋內騰空,然后用面粉調漿,在屋內的四壁上涂上美麗的花紋,以示吉祥、清潔。節日當天早晨,先由一名兒童牽牛進屋,給牛喂食馕餅,并在牛身上撒些面粉,以此象征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畜兩旺,健康長壽”。接著才能把家具搬進屋。這是塔吉克族女性最忙碌的時刻,她們要把屋內所有的家具擦得干干凈凈,鍋碗瓢盆也要刷洗一新,新衣物要清洗,舊衣物要拿到外面去晾曬,從而去除衣服上的“霉氣”。當然,節日離不開家庭中每一位成員的參與,所有家庭成員都要理發、洗澡等,使自己保持干凈整潔。

      除了每家每戶的清潔儀式,全村、全寨也要進行徹底的清潔。人們將街道、廣場、村頭、村尾等場所打掃得干干凈凈,確保不會有雜草和垃圾破壞節日氛圍。隨后,村民們公推出村里德高望重的長者,由長者們順次為每家每戶送去節日的祝福,人們彼此之間相互拜訪、互道祝福,將節日推向高潮。一般,每個家庭的女主人會早早地站在自家門口,迎接每一位來客,并向客人的左肩撒上面粉,以示對客人的祝福。村里的青年人則聚到村頭的廣場上唱歌、跳舞、賽馬、摔跤,在歡聚中度過熱鬧非凡的一天。

      維吾爾族薩依勒節——盛裝歌舞中的新憧憬

      在新疆南部的一些鄉村里,至今仍然保留著“薩依勒節”的傳統習俗?!八_依勒節”是維吾爾族語音譯,意為“游玩節”。薩依勒節每年在春、夏、秋三季各舉行一次。

      節日當天,維吾爾族同胞會換上節日的盛大服裝:青年小伙們穿著白色或方格子花布的襯衣,在腰間系上寬寬的腰帶;姑娘們穿著各種印花圖案的色彩艷麗的連衣裙,搭配著青色的鑲了花邊的小坎肩,還用新疆特有的植物烏斯曼草研磨的汁液描了眉;小女孩們則將頭發依照自己的年齡數字編成許多小辮子,披散在肩上;中年男性戴上繡著巴旦木圖案的小花帽;中年女性披上深咖啡色的厚大的頭巾。

      盛裝準備完畢,全家人共同乘坐一輛大馬車或分騎幾匹小毛驢,帶著馕餅和各種水果,抱著漂亮的熱瓦甫(彈弦樂器),趕往村里統一的聚會場地。一路上,全家人邊彈邊唱,到處都飄揚著歡快的音樂與歌聲。

      到達目的地后,大家鋪上氈毯,邊吃邊舞,沉醉在音樂與舞蹈中,享受著純粹而美好的歡樂。場中,人們盡情歡舞;場外,人們熱情地為歡舞者伴奏。男女老少仿佛要在歌舞中把生活中的所有不快都稀釋掉。

      夜幕降臨后,人們還會在廣場中央燃起熊熊篝火,大家圍著篝火邊吃邊喝邊暢談,吃飽喝足了,便奏起各種各樣的樂器,還共同跳起了“麥西萊甫”(一種集體性的代表“聚會”的民間舞蹈),來抒發內心的喜悅,并表達對新生活的憧憬。

      侗族花炮節——花炮聲中共覓吉祥

      每年的三月三,廣西、貴州地區的侗族同胞們便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花炮節。每到花炮節,各村寨都會組織村里寨里的青壯人員爭搶“花炮”,以求一個吉祥如意的彩頭。

      “花炮”由鐵筒制成,筒內裝有火藥,炮口放置一個直徑4厘米、用絲線包扎的彩色鐵環。每到節日,花炮會被放在鼓樓場地中央,在舉行簡單的儀式后,由主持人下令點燃“花炮”。一聲巨響后,彩色的鐵環被崩向高空,花炮節就正式拉開了序幕。來自不同村寨的各方代表隊便派出隊員下場爭搶——最終將鐵環送上主席臺的代表隊為勝?;ㄅ谝话阋粓龇湃?,也有五炮或更多。當地的侗族同胞們認為:“一炮福祿壽喜,二炮升官發財,三炮人丁興旺?!彼悦恳慌陔p方都會拼命搶奪。搶到鐵環則意味著吉利幸福,還可以獲得豬、羊、紅蛋、酒和鏡屏等獎勵。

      “花炮節”是侗鄉最熱鬧的節日之一,每到節期,方圓幾十里的各族群眾都來參加。除了每個村寨負責爭搶花炮的搶炮隊參與的搶炮活動外,還有“全員娛樂”環節:蘆笙隊比賽蘆笙,青年男女比賽射擊,老人比賽“斗鳥”。活動場地的附近還設有小型集市,供人們進行交易。天黑后,進入“夜歡”環節:人們或看侗戲、聽彩調,或聚在一起看電影;一座座木樓中傳來動聽的“多耶”(侗族的一種民歌)聲、琵琶聲和直笛聲。青年男女們則尋找自己的心上人,在隱蔽處傾吐愛戀之情。

      “花炮節”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群眾性的文體活動,并列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項目。

      京族哈節——哈歌聲中的美好向往

      哈節是廣西京族的傳統節日,“哈”為京語,意為“歌唱”,所以“哈節”也被稱為“歌節”。為了紀念海神公而誕生,京族人每年都在哈節迎神、祭神,除此之外便是入席聽哈。

      哈節最主要的活動是“哈唱”,“哈唱”往往在“哈亭”中進行?!肮ぁ笔且蛔挥芯┳迕褡逄厣L格的建筑,用料上乘,結構嚴謹,外形美觀,室內寬敞,是當地群眾“哈唱”的理想之地。在哈節上唱的歌稱為“哈歌”,“哈歌”有其固定的曲調和歌詞,還有專門的演唱歌手。唱“哈歌”的主角有三人:其中一名男子被喚作“哈哥”,又被稱為“琴公”;另外兩個女子被喚作“哈妹”,又被稱為“桃姑”。

      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央,手里拿著兩塊小竹片,一邊唱“哈歌”一邊隨著節奏搖擺著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邊的地上,兩手敲打竹制的梆子以應和主唱的歌聲?!肮谩泵砍暌痪?,“哈哥”就依著曲調撥奏三弦琴的一節。如此一唱一和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困倦了,再轉由另一個“哈妹”出來換唱?!肮琛钡膬热莺茇S富,有民間傳說、哲理佳話、愛情故事等。整個“哈唱”往往要持續3天,人們在聽哈的過程中充分表達對海與祖先的敬畏與感恩之情,在祈求人畜興旺、五谷豐登的同時,向往與憧憬著未來的美好生活。

      德昂族采花節——綻放在春暖花開時

      每年春暖花開之際,云南的德昂族同胞都要舉辦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慶活動——采花節。

      節日這天,各村寨以鳴鑼為號,鑼聲響起后,節日就正式開始。德昂族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裝,戴上華美的服飾,提著花籃,挎起簡巴(一種編織得很精美的挎包,上面繡有各種圖案),沐浴著明媚的陽光,一路有說有笑地去林間、郊外、草甸上采花。采花途中,到處是鮮花綠草,空氣中彌漫著濃郁而溫暖的花香。

      人們一邊對歌,一邊采花。待花籃里采滿鮮花后,青年男女伴隨著咚咚的象腳鼓聲,在草地上盡情歡舞。婀娜的舞姿,飄逸的筒裙,將鮮嫩翠綠的草地點綴得如詩如畫。

      歌舞之后,人們將采來的鮮花帶回村寨,然后用鮮花裝飾成各種圖案,放置在村寨的廣場上和十字路口中。遠遠望去,村寨包裹在花香與花叢中,整個村寨便成了一個碩大的花籃。

      布朗族山抗節——贈物團圓盼豐收

      每年的4月15日是布朗族的傳統節日山抗節。

      為了迎接節日,從4月13日開始,各村各寨都要徹徹底底地打掃衛生,每家每戶從房間到院落,都要清潔一新。

      在節日當天,青年男女先要給寨子里的長輩送禮,禮品主要是糯米粑粑、鮮花椒、春茶和香煙等,以感謝長輩的養育之恩。之后,人們會歡聚在一起,表演傳統的武術和音樂節目,歡歌曼舞,沉浸在團圓的喜樂中。中午時,家家戶戶把準備好的糯米飯和涼粉、豆腐、咸菜等拿手好菜,一起端到村寨空地中擺好的桌子上——這是村寨中一年一度規模盛大的團圓飯。數十種菜肴擺好后,人們圍桌而坐,一邊品嘗各家的菜飯,邊唱著熱情洋溢的祝酒歌。祝酒歌的歌詞主要是號召大家團結互助、和諧相處、努力耕作,爭取在秋后取得更大的豐收。

      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傳統節日和習俗也發生著變遷。雖然民俗具有明顯的時代性,但在歷史的長河中,民俗永遠是一株四季常青的翠柏,洋溢著旺盛的生機和活力。我國異彩紛呈的少數民族春季習俗,彼此獨立存在又相融相濟,共同在草長鶯飛的季節里,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民族文化畫卷——脈脈花香,春風駘蕩,美好地詮釋著民族文化自信而獨特的魅力。

      (作者:錢國宏,單位: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縣委黨史研究室)(《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3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两性色午夜免费视频_男女高潮喷水在线观看_性欧美xxxx乳_性欧美18-19sex性高清播放

    2. <rp id="4a9en"></rp>

      <tbody id="4a9en"></tbody>
      <rp id="4a9en"></rp>
    3. <dd id="4a9en"></dd>
      <progress id="4a9en"></progress>
        <rp id="4a9en"></rp>
      1. <dd id="4a9en"><noscript id="4a9en"></noscript></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