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外交部長秦剛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鼓勵更多青年人參與外交事業,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留學人員群體身處國際環境風云變幻的時代,更是國際關系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借助自身對國外環境的熟悉優勢,留學人員群體在我國對外往來中發揮更多的作用,既是新時代青年人的歷史使命,也是為國服務的具體表現。
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讓世界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隨著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打壓和圍堵日趨猛烈,全球化進程受到嚴重阻礙,世界格局正發生新的重大變化。面對這樣多極化的政治環境,各國在國際事務中更加注重維護自身利益與國家安全,擔心外部局勢影響到國內的政治環境和輿論氛圍。例如,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在2022年8月的一次專訪中提到,隨著中國崛起,中文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但過度依賴外來中文人才具有風險,因為他們不在當地長大,對當地的社會沒有深入的了解。新加坡應成立中文高等學府,培養一群以新加坡人為核心的華文精英。
楊榮文先生的發言是基于新加坡立場,對于國際環境變化而提出的應對策略。由此可見,國際環境的變化不僅直接影響大國的外交關系,更牽動著世界其他國家的神經。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各個國家都在加強自身的媒體傳播力建設,針對數字經濟時代的特點和青年人群的訴求,通過全媒體渠道以創新的方式開展宣傳工作,確保在新的發展格局中能夠保障自身的價值觀得以廣泛地傳播,防止外部媒體干擾內部的輿論導向和社會環境。作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我國更需要通曉外語的青年人才為我國發出正確的聲音,展現中華文明的自信底色,向世界展示我國熱愛和平、互惠共贏的價值觀。
2022年11月15日,第77屆聯合國大會全會舉行聯合國上訴法庭和爭議法庭法官選舉。高曉力、孫祥壯分別當選聯合國上訴法庭、聯合國爭議法庭法官 新華社發(聯合國供圖/洛伊斯·費利普攝)
國際環境的深刻變化需要更多青年參與
世界各國的青年人成長于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信息迭代速度更是突飛猛進,這既是青年所擁有的機遇,也為青年服務國家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來,我國留學人員在出國方式、留學目的地、專業選擇等方面日趨多元化,也使留學人員群體的結構更加復雜。由于出國留學人員的年齡普遍較低,人生觀、價值觀尚處于日趨成熟的階段,更需要對國際環境有清晰的認知,對國外的雜音做出明確判斷,堅守底線和立場,而不是被國外輿論帶偏方向和節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肩負起時代的重擔,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青年的風貌。
青年人參與公共事務、服務國家發展是各國的重點課題。以新加坡為例,該國通訊及新聞部在2022年成立青年咨詢委員會,18名成員來自多個當地高等學府,協助探討年輕一代關心的問題。新加坡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快捷地了解青年人的心理動態,同時也鼓勵青年人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從新加坡的案例可以看出,各國政府都在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從而更好地吸納青年人參與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尤其是留學人員,日常課業繁忙且遠離家鄉,可以在周末閑暇時自發通過讀書會、學習小組等活動常態化地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國家重大政策文件等文獻資料,緊跟國家發展節奏,不與國內實際情況脫節,對自身的未來發展也將大有裨益。此外,各類新媒體平臺也是留學人員關心國家大事、了解國內發展動態的重要載體,并能為留學人員在國外講好中國故事積累寶貴的素材。
留學人員是我國國際傳播的重要力量
留學人員堅守正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立場,不僅有利于自身的職業發展,更能有效服務國家的國際傳播工作。根據《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22)》,2019年,中國在海外高等教育機構留學的學生共1061511人,穩居全球首位。隨著近年來新冠疫情和國際局勢變化,中國學生出國留學呈現更多元的發展趨勢。如此龐大的數量優勢是我國發展對外關系的一個重要抓手。在國際傳播領域,我們不僅要把握在國際話語構建方面的主導權,也須將我國的具體國情與外文表述方式相結合,有長期海外生活經驗的留學人員群體無疑具有這樣的優勢。我們需要生于中國、立足于中國的國際化人才和國際傳播體系,向外國講述正確的中國價值觀。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更需要牢牢把握國際傳播領域的主動權,進一步加強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提高我國國際話語權,從而展示中國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分布在世界各國的中國留學人員,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語言優勢,向所在國民眾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留學人員熟悉所在國的語言和環境,能夠更加方便地參與民間外交活動,以當地人熟悉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推動構建我國國際傳播體系和開展民間外交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一批能堅持正確的立場和觀點、掌握外文語境主動權進而引導國際輿論的青年人才,以此打破西方媒體對世界話語權的壟斷,向世界展示我國悠久厚重的歷史文明,推動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和共贏發展,從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作者 彭博系上海環太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曾留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
來源:《神州學人》(2023年第4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