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m3mpt"><center id="m3mpt"></center></nav>
  • <th id="m3mpt"></th>
    <th id="m3mpt"><track id="m3mpt"></track></th>
    <button id="m3mpt"><object id="m3mpt"></object></button>

  • 首頁>檢索頁>當前

    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思政育人的若干思考

    發布時間:2023-04-14 作者:郭榮 徐適 陳會林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神州學人》

    [摘要]中外合作辦學是教育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辦學過程中不僅涉及中外不同文化、體制交匯,涵蓋國家主權、外事等多方面復雜情況,而且還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做好思政育人工作對于新時期辦好中外合作辦學、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內涵、吸引優秀留學人員回國等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本文對中外合作辦學思政育人的必要性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并在探索建設合作辦學思政育人新途徑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思政育人;人才培養;價值觀;文化交流

    一、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現狀和面臨的新形勢

    過去幾年,新冠疫情給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帶來深刻影響的同時,也在客觀上阻礙了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其中就包括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2020年,為緩解疫情導致的出國留學受阻問題,教育部推動94個中外合作舉辦的大學、機構和項目臨時擴招,錄取了3031人,成為“不出國門留學”的中國學生體驗國際化教育資源的重要渠道,中外合作辦學成為疫情期間出國留學工作的有效補充。

    在新的國際環境下,中外合作辦學衍生出新的發展問題。一方面,隨著國際形勢加速演變,中外合作辦學的辦學主體地位不斷凸顯。另一方面,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數字鴻溝繼續擴大,科技革命引發的“通信革命”和“智能革命”,也為合作辦學教學改革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對合作辦學思政育人本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西電合作辦學外籍教師在校教學

    二、合作辦學思政育人必要性的深層次分析

    1.文化角度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提出“文化冰山”理論,指出每種不同的文化就像一個獨立的巨大冰山,可以分為兩部分:水線以上的文化和水線以下的文化。水線以上的文化僅占整體文化的一小部分,更容易被人們注意到。而占據文化大部分的水線以下文化是無形的,容易被人們忽略。這部分文化則蘊藏著信念、價值觀和思維模式。冰山理論論證了價值觀在文化中處于基礎和核心地位。

    在合作辦學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方對價值觀的選擇和排序也會有所不同,從而影響價值排序。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存在師生之間文化背景、文化認同、學生境內外文化交流等差異,加之“極端個人主義”“偏執主義”“階級固化主義”等文化隨之滲入,上述教育交流過程中的差異如不能得到有效疏導,則容易引發文化沖突,從而影響學生中外價值觀的排序,輕則產生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對所處陌生環境產生強烈的不適應性,重則輕視自己的文化,陷入“文化虛無主義”的怪圈。學生一旦缺乏對中國文化的價值判斷,否認文化共通之處,成為文化沖突的影響者、文化矛盾的制造者,則不利于合作辦學人才培養的可持續性發展,從而失去教育的本質意義。

    2.價值角度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辦學要回答好“立什么樣的德,樹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這是關乎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價值觀與人格塑造,也是提升中外合作辦學教育質量和國際影響力的有力保障。

    當前,中外合作辦學立德樹人任務相比其他普通教學班級而言,目標尚不明晰,課程思政建設推進較為緩慢,缺乏行之有效的策略方式。外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育理念、文化意識、價值觀通過外語語言學習、外教專業課講授等進入課堂。一旦上述價值育人層面出現斷層,將影響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學生在專業課、語言課、思政課學習中很難形成育人的自覺。從價值育人角度看,如何創新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從各個環節確保合作辦學人才培養不脫軌、不偏離,推動教師、學生圍繞上述目標靈活教與學,將是當下合作辦學人才價值培養的必經之路。

    3.育人環境角度

    隨著辦學形式不斷深入,不少中外合作辦學嘗試走出國門,境外辦學方興未艾。上述變化一方面對所在地地緣政治、人文宗教環境、社會治安、網絡平臺技術等方面綜合評估要求在不斷提升;另一方面中外籍教師、教材、外國人文背景和生存方式帶來的挑戰也不可忽視。當前,部分合作辦學境外育人環節缺失;教學大綱存在重專業、輕人文的現象;圍繞思想育人的教學設計設置、教學環節安排、教學內容都欠缺有針對性、創新性的建設,仍舊是換湯不換藥,很難在學生中產生正向推廣作用,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上述任何育人環境中可能存在的教育審查缺失、教育引導缺位,均容易導致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效果大打折扣。

    西電合作辦學中外師生交流活動

    三、合作辦學思政育人建設的新途徑

    1.建立中外文化交流機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外合作辦學受到國際交流環境、中外教育模式融合內外雙重影響,具有自身獨特的發展優勢。探索中外合作辦學思政育人的新路徑,需要從人類發展共同路徑中尋找適合的育人模式,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尋找最大公約數。

    在辦學過程中應當建立中外文化交流機制,即在教育育人全環節中,使學生認識到文化的相互依賴性,在形成民族、國際認同基礎上,學會尊重世界文明、文化的多樣性,樹立全球胸懷和責任意識的價值觀。具體而言,在思政育人環節可適當引入跨文化理解教育,加深文化理解,促進辦學雙方多元化、多角度、多層次溝通,減少辦學過程中的文化沖突,以“求同存異”的態度推動中外合作辦學文化交流;在引入國外高等教育課程建設創新思維的同時,積極借鑒西方高校的德育理念和方式,推動合作辦學特色課程思政建設;嘗試通過族群社區文化交流、國際義工服務形式,促進中外青年學生交流互通;通過加強師資文化認同培訓,開展文化實踐互動與課堂參觀互鑒等實踐活動,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融入合作辦學思政育人體系中,以“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理念推動合作辦學事業良性發展。

    2.形成“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和諧統一,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當前,針對合作辦學教育群體特殊性與較為復雜的教育環境,在合作辦學思政育人過程中,可適當通過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增強思政課程的吸引力、說服力和引領力。特別是充分利用隱性教育柔性緩進的特點,強化合作辦學“以我為主,中西結合”的育人環境。

    在合作辦學育人環節中,在顯性教育的課程建設、教材選用、教學設計中,汲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生動實踐和偉大成就,如電子信息類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可通過開設中國科技發展前沿相關課程講好中國故事。通過上述有計劃、有組織地創新實踐,從而推動課堂教學的內涵和外延不斷地被發掘、拓展,繼而對人才價值塑造起到基礎性指引作用。

    隱性教育則通過引導學生學習非預期或非計劃性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將教育教學活動浸潤于辦學的物質環境(如建筑雕塑、實驗設備)、文化體系(如校園文化)和社會環境(如師生關系、學生關系等)之中。通過深度打造合作辦學的物質環境、文化環境和人際環境,結合校史文化、育人文化、項目的中外交流文化特色,將“價值塑造、人格養成、能力培養、知識探究”等內容與隱性教育相結合,通過環境育人從而影響學生的價值觀與信仰體系的生成,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3.梳理品牌化思政教育育人內容,將思政教育與人才培養有機融合

    當前,國內合作辦學項目(機構)成立與合作背景不一而足,但皆緣起于中外雙方高校合作歷史淵源,充分依托兩校學科優勢,高度融合中外人才培養理念,可以說每個項目設計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都有獨特的發展脈絡和強烈的品牌效應。這種品牌效應具象到育人層面,則是思政育人的有效載體。即通過探索在合作辦學育人過程中充分挖掘本項目獨特教育資源,發揮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化思政教育資源,構建品牌化的合作辦學育人體系,實現合作辦學思政教育最終目標。

    具體而言,如依托兩校創新創業優勢建立的交叉學科合作辦學項目,可試點開展國際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搭建相關育人機制,實現德育與實踐相結合;結合區域文化發展特色,充分利用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遷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等寶貴資源,融入合作辦學理論課教學體系創新,創新實踐育人方式;或通過深度挖掘學科前沿優勢,樹立“名師大家”品牌效應,實現個人理想教育與家國情懷相結合,推動育人與育才相統一的思政育人體系建設;依托校內非合作辦學學生思政育人教育成熟渠道,拓展合作辦學思政育人渠道,探索品牌化思政教學模式等。

    中外合作辦學思政育人是一項長效工作,需以行而不輟的信念堅定推動人才培養質量內涵式發展。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外價值觀念分歧,增強文化認同,通過建立品牌化思政育人體系,推動文化引領、價值塑造,培養一批立場堅定、學貫中西、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國際化人才,這一目標不僅符合合作辦學特色化人才培養內涵,同時也將為高質量優秀留學人員提供育才、聚才、留才蓄水池。(作者郭榮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工程師,徐適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實習員,陳會林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

    參考文獻:

    [1]李勝機,佘振丹.價值與實踐:中外合作辦學高校課程思政體系建設[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02)

    [2]郭淑紅,陳鵬,Natallia Yurava.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文化沖突及應對策略[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2(06)

    [3]秦瓊.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文化沖突與融合[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5).

    來源:《神州學人》(2023年第4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两性色午夜免费视频_男女高潮喷水在线观看_性欧美xxxx乳_性欧美18-19sex性高清播放

    <nav id="m3mpt"><center id="m3mpt"></center></nav>
  • <th id="m3mpt"></th>
    <th id="m3mpt"><track id="m3mpt"></track></th>
    <button id="m3mpt"><object id="m3mpt"></object></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