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第四次工業革命帶給世界深刻變革。在愈發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各國都在加快布局新領域新賽道,搶占發展先機。
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要依靠科技創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再次強調了科技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讓科技創新的引擎更加強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創新文化,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為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是關鍵。營造良好科研環境和創新生態可以充分激發人才活力,更有利于原始創新成果的產出和基礎研究的突破。同樣,這也是持續增強人才獲得感、歸屬感,吸引并留住高水平人才的決定性因素,尤其對于立志獻身科研的人才來說,這是讓其潛心攻堅克難的根本。
引育科技創新人才是當前我們面臨的一項新考驗,需要“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匯聚起強大合力,以更有利于人才成長和科技創新的“新生態”為其賦能,培育可堪重任的時代新人,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吸引匯聚各方面優秀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充分肯定了教育、科技和人才在新發展階段的戰略地位,這是黨中央對新技術革命背景下全球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和英明決策。高校作為國家重要的科教資源聚集地,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更肩負著建強人才高地、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重任。
新技術革命推動高等教育變革
賦予高校新的使命任務
新技術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建立新發展形態。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第四次新技術革命蘊含新的機遇和挑戰。人類社會在原有三維物理空間基礎之上增加了一個虛擬空間,即數字空間,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太空技術、生物技術、量子科技等為代表的新科技改變了社會發展的節奏、形態,進而改變整個社會的生產、管理和治理體系,推動人類社會建立一個新發展形態。
高等教育應對新發展形態需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在新技術革命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密不可分,催生出新的學科組織方式、人才培養模式、科學研究范式等教育的新形態。全球高等教育必將迎來深刻變革,賦予新的使命和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習近平總書記給出的答案是“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這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深刻變革的必由之路和未來形態,也是建構21世紀大學新形態的關鍵要素和破題路徑。在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中,要推動我國新的高等教育形態走在時代前列,就是要立足“兩個大局”,對標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深刻認識和領會我國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入思考教育強國的內涵和形態,把握在新領域新賽道彎道超車的戰略機遇,在教研一體、學科交叉、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中不斷豐富高等教育的新內涵,打造能適應第四次工業革命挑戰的教育新形態。
在新領域新賽道的戰略機遇中,建強國家科教人才力量。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高校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擔負著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重大使命。在新時代、新形勢、新挑戰賦予高等教育應對深刻變革,走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探索發展之路中,國內高校更要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與責任,科教一體育人才,產教融合謀發展,在推動大學更加深入地融入社會的同時,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建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撐國家戰略需要,引領新技術革命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高地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币粤暯酵緸楹诵牡狞h中央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強調“堅持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要充分利用學科資源優勢,主動融入社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人才發展打造開放活力的創新生態。
依托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為人才提供施展理想抱負的大舞臺。為了營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環境,西安交通大學(簡稱“西安交大”)傳承弘揚“西遷精神”,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指引,主動打破大學“圍墻”融入社會,建設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目前,創新港已建成理、工、醫、文四大板塊,組建了29個研究院,8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和400多個科研基地、智庫,共建50余家校企聯合研發平臺,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高地,為現代大學與經濟社會統籌融合提供新模式。
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
積極探索教研一體、學科交叉,為人才提供服務國家戰略的大平臺。西安交大始終以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牽引,布局一批“從0到1”的基礎研究項目,組建大團隊承接國家重大任務,以項目推進為主線實現重點突破,推進跨領域跨學科研究。同時,把科研優勢轉化為育人資源和育人優勢,探索基礎學科本碩博貫通培養、前后端雙導師培養機制等模式路徑,把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貫穿培養教育全過程。在積極探索教研一體、學科交叉建設中,充分激發跨學科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活力,培養具有前瞻交叉思維和科學家素養的創新領軍人才,并推動產生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葉凱(右二)回國后入職西安交大,學校為其設立“青年科學家工作室”,鼓勵開展學科交叉研究。如今團隊已發展至60余人,創造了信息與生物醫學交叉領域研究中的多個“首次”
深入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為人才提供對接科技前沿的新機遇。西安交大積極與企業、科研院所、其他高校開展科技協同創新合作,推進重點項目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組建“科學家+工程師”的校企合作隊伍,構建前沿性、前瞻性的項目體系,支持和引導科研人員聚焦關鍵領域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建設未來技術學院,以AI+、儲能科技、智能制造、醫工學等新領域為切口,探索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新技術,推動科技成果有效轉化,充分發揮校企聯合資源互補與協同創新優勢,讓更多科研人員有機會接觸最前沿科技,了解世界頂尖技術發展潮流。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推動形成人才引領發展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西安交大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不唯海內外,不唯帽子,不唯職稱,不唯資歷”的人才選拔理念,堅定不移地推進選人用人和教師評價制度改革,連續打出識才、愛才、用才、容才、聚才“組合拳”,全面推進人才強校戰略,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
堅持體制機制創新,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環境。西安交大通過打破院系學科部門壁壘,強化協同創新的方式,建立起資源與人才聯動的協調機制,探索基礎學科長周期穩定支持政策,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同時,建立免責機制,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對人才進行評價,完善基于學科特點的分類評價制度、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的評價制度,充分激發和釋放人才活力,最大限度地用好各級各類人才。
此外,建設海外“高精尖缺”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為海外人才回國后迅速完成團隊組建提供便利。聯合地方政府探索創建人才政策及時落地、便捷申報的綠色通道等,為海外留學回國人才提供精準、高效服務。通過為引進人才提供醫療文化服務、生活用房、子女教育等待遇,使優秀人才生活安心、工作順心,營造人才引領事業發展、事業支撐人才成長的生態環境,堅持事業留人、氛圍留人、感情留人。
堅持多平臺聚力,拓寬海內外引才渠道。西安交大積極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發起“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目前已有來自五大洲37個國家和地區的160余所高校加盟。學校充分發揮“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作用,舉辦“絲綢之路青年學者研討會”,吸引海內外青年才俊齊聚古都西安,共商合作、共謀發展。以“中國西部海外博士后創新示范中心”為依托,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引進青年才俊,聚集高層次創新型博士后人才。同時,學校還積極實施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各類出國訪學交流項目,依托西安交大-米蘭理工聯合設計與創新學院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建立國際性創新平臺,配套專項資金支持,在加強青年人才海外培養的同時,持續吸引海外高層次留學人員回國服務。
西安交大-米蘭理工聯合設計學院、聯合創新中心揭牌成立,作者(前排右)代表西安交大與米蘭理工大學簽署合作協議
堅持精神文化引領,筑牢人才愛黨報國之基。黨的二十大指出,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西遷精神和科學家精神作為納入精神譜系的重要內容,應用其蘊含的“愛黨報國”“敬業奉獻”“使命擔當”“團結奮斗”內涵來培育時代新人,增強人才對黨和國家奮斗目標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西安交大黨委強化西遷精神的傳承實踐,使“奉獻報國使命情懷”成為系統支撐立德樹人、人才報國等各項事業創新發展的精神坐標。學校持續開展“走中國青年知識分子成長的正確道路”,通過組織人才赴梁家河、青海原子城、綿陽“兩彈一星”基地等地學習,重溫知識分子科技報國感人事跡,激勵引導各類人才矢志愛國奮斗,勇擔國家使命,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貢獻力量。
新時代新征程,高等教育處在科教前沿,當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承擔起自己的使命與職責,牢牢把握住時代發展的正確方向,以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工作格局,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建強人才高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作者 王樹國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
來源:《神州學人》(2023年第4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