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m3mpt"><center id="m3mpt"></center></nav>
  • <th id="m3mpt"></th>
    <th id="m3mpt"><track id="m3mpt"></track></th>
    <button id="m3mpt"><object id="m3mpt"></object></button>

  • 首頁>檢索頁>當前

    貫通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的五個環節

    發布時間:2023-04-18 作者:胡小芳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是指家庭、學校和社會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主線,在育人過程中充分發揮學校主導、家長主體和社會支持的協同育人職能,形成優勢互補、協同育人的新機制和新格局。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不僅使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進一步強化,家庭教育主體責任更加到位,社會育人資源利用更加有效,而且有利于促進家校社各展優勢、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實增強育人合力,共同擔負起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責任。

    主題共研,讓育人思路更明確

    主題共研是指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針對他們在不同年齡、不同階段所表現出來的具有一定普遍性、共通性和傾向性的問題,家長、學校和社會以此作為研究主題,系統謀劃,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主題共研,有利于充分調動家長、學校和社會三方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統籌各方資源,讓育人思路更務實、更明確。

    眾人拾柴火焰高。一方面,家長、學校和社會在根據學生成長中的共性問題進行主題籌謀時,要認真總結情況,梳理問題,深度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仔細推敲問題解決過程中的“痛點”“堵點”,反思處理過程中的“亮點”和“優勢”。同時,結合自身特點和需求,就后續此類問題的解決列出相應的問題清單,提出問題解決建議供參考,為三方的主題共研做好前期鋪墊和準備;另一方面,三方要站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高度,本著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求同存異等原則,開誠布公,廣泛深入地就學生成長中的問題進行研究,集眾智聚眾力,不斷增強協同育人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

    比如,如何化解鄉村學校“留守學生”的問題就需要家校社三方協同。第一,由學校牽頭,就“留守學生”教育的突出問題和突出矛盾進行調研,形成相對客觀真實的調研報告,并征求家長和社會的意見,充分醞釀后就相關管理策略形成主題討論稿;第二,由學校組織家長代表和社會相關部門代表,就主題調研報告進行討論研究,提出建議,形成可行性實施方案;第三,家校社三方要依據共同制定的實施方案,明確自己的育人思路,對標對表,共同為“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貢獻力量;第四,聽取“留守學生”的真實想法,將他們的需求有機地融入到方案中,讓主題策劃的服務效果更好。

    機制同建,讓育人體系更規范

    為確保家校社三方能夠正常、有序開展協同育人的相關工作,協同育人機制應由政府牽頭,家校社共同建立健全,最大限度地整合三方資源,規范三方的責權利,確保協同育人能夠務實地開展、有效地運作。

    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把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作為落實黨中央部署的重大政治責任,加強組織協調、部門聯動,完善經費條件保障,積極推動健全家校社協同的育人機制。各級各部門要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內容,依法依規履行好協同育人的相關職責。

    強化專業支撐。家校社協同育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大量專業人員提供理論支撐、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學校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課程體系建設,開發匯聚優質家庭教育資源,面向廣大家長開設家庭教育網絡公益公開課,促進優質家庭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和推廣應用。社區要同步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工作人員培訓,切實提高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水平。

    創造良好氛圍。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支持。學校、家長和社會要充分運用主流媒體,積極借助各類傳播平臺,大力宣傳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政策、效果和典型案例,通過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大力創造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良好氛圍。

    同時,加強和完善家校社培訓機制迫在眉睫。一方面,學校作為家校社培訓的紐帶,要發揮關鍵作用。學校首先要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強相關人員的業務培訓,讓教師成為政策明、業務精、方法新的家庭教育指導員。同時,要定期聘請社會家庭教育專家指導團隊到校,為家長提供咨詢服務,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培訓和指導,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另一方面,社區要加強家庭教育服務點的建設和工作人員培訓,充分發揮教育實踐基地的育人功能。社區要積極深入學校和家庭,了解學生健康成長的實際需求,每年定期開展公益性家庭教育宣傳與指導服務活動。最后,家長還應通過學校和相關部門推薦的家庭教育網絡平臺,自覺學習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過程同管,讓育人運轉更有效

    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關鍵是要重視過程同管。過程同管,是指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的過程中,家長、學校和社會依據不同的角色,通過科學、合理的分工合作,運用恰當、適切的方法,對家校社育人過程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管理和調控,完成預期的育人目標和任務。

    學校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主導力量。一方面,學校要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情況,全面積極地與家長溝通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狀態、學業狀況、行為表現和身心發展情況等,要建立定期家訪和日常家長聯系制度。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作為重要職責,建立健全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和家長委員會制度,落實家長會、學校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活動。此外,還要用好社會育人資源,主動加強同社會有關組織機構的聯系溝通,建立相對穩定的聯系機制,統籌用好各類社會資源,拓寬實踐育人的途徑。

    家長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責任主體。一是家長要主動協同配合學校教育,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家庭教育活動,認真學習家庭教育的知識和方法,主動與學校溝通學生情況,保持信息對稱和良性互動。二是家長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社會體驗,通過文明實踐、研學旅行、公益活動等方式幫助子女更好地親近自然、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高素質。

    社會是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服務保障。第一,社會組織機構要將家庭教育指導作為城鄉社區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積極構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第二,社區要面向中小學生積極開展各種公益性課外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增強社會責任感。第三,各部門要著力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及良好的網絡生態,凈化社會育人環境。

    比如,學校要發揮主體作用,根據在校學生的實際、家長的需求和社會組織機構的職能特點,定期通過專題研究、主題沙龍等形式進行交流,及時發現工作過程中的“短板”,總結工作中的成功“范例”,確保育人過程的真實性和育人成果的有效性。家長應掌握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切實履行家庭教育責任,積極支持、配合學校和社會組織機構的工作。社會組織機構要支持服務全面育人,要主動與家長、學校聯系,結合部門優勢為家長、學校育人提供政策和人財物方面的支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效果共評,讓育人反饋更多元

    效果共評,即在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過程中,既要有各方的自我評價,還要有各方互評以及學生的評價,通過多元的綜合評估反饋,形成相對客觀、綜合、公正的評價。

    評價是杠桿,是檢驗、提升家校社協同育人效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一是自我評價。家校社各方要結合自身在共同體中所承擔的角色、任務分工、完成情況等對自身育人工作進行陳述性評價,評價要堅持重點關注工作過程,注重典型案例的提煉,實現以評促思。二是成員互評。家校社三方要定期就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評價反饋,及時溝通情況,查漏補缺,實現以評促改。三是學生評價。學生作為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的切身感受者,對育人效果最有發言權。共同體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座談等方式讓學生對相關工作進行測評反饋,實現以評促教。四是相關部門可以聘請第三方,設計科學的測評量表,對共同體的各方進行精準測評,并運用大數據對共同體的工作成效進行評估。多元的育人反饋評價方式,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更多參考,為提升家校社協同育人實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比如,就家校社共同關注的學生手機管理問題,為了規范學生的手機使用,學??梢越Y合實際,設計學生手機彈性管理評價表,分為“在?!迸c“在家”兩項。按照學生彈性手機管理評價表要求,學校定期組織教師對此表的實施情況進行評價,邀請家長結合學生在家的手機使用情況進行評價,學校適時組織與學生座談,讓學生發表對手機彈性管理評價表的意見和建議,在匯集多方評價后,最終形成家校社認可的學生手機彈性管理評價表。

    成果共享,讓育人效能更優化

    實現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成果共享,促進共同體研究成果輻射效應最大化,是堅持科學教育觀念,增強協同育人共識,讓育人效能更優化的生動體現。

    首先,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在育人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加強協同育人經驗總結和成果提煉,并積極物化育人成果,形成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和典型范例,便于資源的共享、推廣和運用;其次,學校要積極搭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成果交流和展示平臺,通過課題研究、專題講座、經驗交流、校本培訓等,讓更多的家長、學校和社會組織機構在學習中開拓視野,在轉化中為育人賦能。再其次,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還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手段,在信息化時代搶占育人新高地,發揮互聯網技術傳播速度快、適應人群廣、輻射效應大的特點,讓互聯網為育人成果的共享增添新動力,開辟新路徑。

    比如,為增強家?;?,激發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熱情,筆者所在學校結合實際,在家長中探索“值日校長”的管理體系,并以“值日校長”管理體系為依托,申報了相關課題,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值日校長”的研究中來,讓更多的社會組織機構參與到家長的崗前培訓中來。同時,學校還通過微信公眾號、家校群、抖音短視頻等形式大力宣傳家長“值日校長”制,擴大其影響力和號召力,為其他學校提供可借鑒、可參考的家校合作模式。

    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事關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家校社三方必須進一步明確責任,明細目標,加強協同育人能力,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強化協同育人保障,共同擔負起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重任。

    (作者:胡小芳,單位:湖北省秭歸縣第一實驗小學)(《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4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两性色午夜免费视频_男女高潮喷水在线观看_性欧美xxxx乳_性欧美18-19sex性高清播放

    <nav id="m3mpt"><center id="m3mpt"></center></nav>
  • <th id="m3mpt"></th>
    <th id="m3mpt"><track id="m3mpt"></track></th>
    <button id="m3mpt"><object id="m3mpt"></object></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