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m3mpt"><center id="m3mpt"></center></nav>
  • <th id="m3mpt"></th>
    <th id="m3mpt"><track id="m3mpt"></track></th>
    <button id="m3mpt"><object id="m3mpt"></object></button>

  • 首頁>檢索頁>當前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 (2022年版)解讀

    發布時間:2023-08-16 作者:牛學文 牛春曉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需要,教育部組織專家修訂形成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新課標相較于舊課標,進一步明確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內容。下面主要就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實施建議等作一簡要解讀。


      2023年6月8日,老師(左三)在貴州省黔西市協和鎮石人村田間指導小學生體驗插秧。通訊員 周訓超 攝

    課程性質

    “道德與法治”是在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思想品德”的基礎上九年一貫制設置而成?!捌返屡c生活”是一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具有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開放性特征;“品德與社會”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特征;“思想品德”是初中段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特征。

    新課標明確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旨在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為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所以,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融道德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實踐性特征。

    課程分類方法很多,其中一種分為活動課程和學科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就是活動課程,而語文、數學、英語等則為學科課程。學科課程又分為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道德與法治、科學等就是綜合學科課程。所以說道德與法治是學科課程中的綜合課程,具有綜合性特點。新課標又強化了道德與法治的實踐性。也就是說,道德與法治不僅是一門綜合文科課程,而且是一門綜合實踐課程,實現了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有機融合。

    政治性體現為課程教學內容的政治方向,而思想性是通過把道理講清楚,讓學生把正確的思想內化于心,從而為培養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既然道德與法治從內容到形式都是育人,而人本質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是本課程要涉及的內容。因此,本課程一大特點就是廣泛的綜合性。我們又是從人的行為規范的角度去展開,問題不在于怎么說而在于怎么做,因此,本課程本質上是具有實踐性的。所以,道德與法治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實踐性特征。

    政治性。堅持價值導向,突出政治性,特別是突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道德與法治課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思想性。堅持正確思想導向和價值引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幫助學生增強是非判斷能力,學會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綜合性。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在內容上涵蓋廣泛,涉及青少年學生社會生活的政治、經濟、社會、法治、道德、生命健康等方方面面,強調課程內部以及本課程和其他課程知識之間的整合,打通知識內容和生活世界的壁壘,建立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

    實踐性。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強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實踐活動,其課程目標不是掌握這些知識內容,而是將它們與學生真實生活相融合,強調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實現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統一,借用真實情境的介入促進知識的情境化,以實現高階思維的深度學習。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實現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充分發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

    課程目標

    核心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學生學習一門課程或進入特定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本質特征的關鍵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

    每個學科素養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在內容上相互交融、在邏輯上相互依存,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覆蓋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全部課程內容,既突出了課程在培養時代新人方面的獨特貢獻,符合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發展特征,又與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保持銜接,體現了育人方式的階梯式上升和培養目標的一體化設計。

    政治認同決定學生成長的方向,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備的思想前提,道德修養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觀念是行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體現,責任意識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

    素養目標。修訂后的課程目標(也即核心素養目標)基于核心素養來描述,是核心素養在課程中的轉化和落實,是對學生學習本課程之后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綜合性表述,每一個核心素養目標都涉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表述整合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強調了三維目標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體現了課程實施更加注重三維目標整體推進的取向,是對2011年版課程標準“三維”目標的傳承與超越。

    總目標與五大課程核心素養對應,構成了如下素養目標體系。例如,“道德修養”的總目標是:學生能夠了解個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踐行誠實守信、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等基本的道德要求;形成初步的道德認知和判斷,能夠明辨是非善惡;通過體驗、認知和踐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分目標(第二學段目標)是:初步養成健康的生活、衛生習慣,關心公共衛生;掌握基本的交往禮儀,懂得個人成長離不開社會和他人支持與幫助,誠實守信;孝敬父母,尊重師長,體會父母的養育之恩和師長的辛勞;體驗公共設施給自己生活帶來的便利,愛護公共設施,遵守公共秩序;樹立勞動意識,積極參加勞動實踐,懂得勞動光榮、勞動不分貴賤。

    具體目標(第二學段內容要求)是:關心家庭生活,主動分擔家務勞動;學習合理消費、勤儉節約的途徑和方法,明白勞動創造財富的道理;學習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基本禮儀;尊重勞動者,懂得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感受并感激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尊重并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體驗公共設施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形成愛護公共設施人人有責的意識;學習環境保護的基本常識,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學習基本的網絡道德規范,做到文明上網;初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并在日常生活和集體活動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從總目標到分目標再到具體目標,這是由宏觀到微觀、由抽象到具體的目標分解過程。

    課程內容

    內容結構。作為課程各部分內容之間有規律的組織形式的內容結構,是對學科學習的整體設想和框架,也是課程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遵循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思想,基于核心素養,新課標以結構化設計對課程內容進行了整體布局,對一至九年級課程內容進行一體化統籌設計,分學段設置課程主題,構建學段銜接、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課程內容體系。作為九年一體化設計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將學段差異融進了整體結構之中。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新課標內容的設計編排,充分體現了不同學段學生的學情特點和發展需求。其特點如下:

    以學生實際生活為基礎,分學段按主題對內容進行科學設計,建構學段銜接、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課程體系。

    道德與法治課程縱向上具有序列性,各學段基于核心素養建構主題,突出道德與法治的基本內容。

    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以道德與法治教育為框架,有機融入多方面相關主題,強化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革命傳統和法治教育。

    主要內容。課程內容基于五個方面核心素養選擇和建構主題,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將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范圍作為暗線,明線上突出道德與法治的基本內容;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按照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思路,依據我與自身,我與自然、家庭、他人、社會,我與國家和人類文明關系的邏輯,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組織和呈現教育主題,強化課程設計的整體性。

    課程內容選取更加突出政治性和時代性。在2011年版課程標準基礎上,刪除與課程性質不一致以及與其他學科重復的內容,著力確立學生學會做人、做事的道德與法治基礎,宣傳貫徹加強黨的領導、偉大建黨精神、全過程人民民主等黨和國家發展中重大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成果,增加反映文化傳承創新、最新社會發展熱點、國內外重大時政事件、與學生生活密切結合的各類情境內容。

    課程內容呈現更加強調規范性和便利性。作為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遵循“學段概述”“學習主題”“內容要求”“教學提示”和“學業要求”五部分的規范,呈現課程內容?!皩W段概述”,即講本學段的基本框架和作用;“學習主題”,即哪一主題內容;“內容要求”,即學什么;“教學提示”,即如何教、怎樣學;“學業要求”,即學得怎么樣。

    呈現內容采用列表方式,以便更好地反映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相互嵌入、有機融合的意圖。具體來講,“內容要求”與“教學提示”分兩欄,其主要效果不僅在于更加細化教學過程的引導和明確學習結果的要求,而且便于“內容要求”的知識內容與“教學提示”的活動建議相連接,更有助于明晰核心素養的指向、引導實踐性課程的塑造。

    “內容要求”的行為主體是學生,是剛性要求,是學生必須要做到的,是學習目標,是教學依據,也是作業本編寫依據;“教學提示”的行為主體是教師,是彈性要求,是供教師教學參考的,是具體教學建議;“學業要求”是學段學業質量標準,是學段考試命題的依據,是評價目標或標準。

    實施建議

    新教學:推動綜合性學習。新課標教學堅持素養導向,強化學科性實踐,推進綜合性學習,關注差異化發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思政課教學“八個相統一”要求,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真實生活相融合,生活邏輯與學科邏輯相融合,強化綜合性、實踐性,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在實踐的體驗感悟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新教學新在哪里?推動綜合性學習。即在課程目標引導下,學生以整合性的學習內容為載體,通過自主—研究型學習、合作—合作式學習、探究—項目化學習等活動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技能、發展綜合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活動。

    新評價:開展表現性評價。新課標評價強調素養導向,堅持以評促學,重視表現性評價,將大主題蘊含在真實情境與任務中,考查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完成真實任務時綜合運用知識、體現能力與情感態度的水平,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新評價新在哪里?開展表現性評價。是指“教師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生活環境中,運用先前獲得的知識解決某個新問題或創造某種東西,以考查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實踐、問題解決、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種復雜能力的發展狀況”。它強調創設真實情境,即便是模擬情境,也必須能激發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相似的反應,以考查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有人也將它稱為真實性評價。所以,華東師大周文葉教授明確界定:“表現性評價是指在盡量合乎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評分規則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表現或(與)活動結果作出判斷?!逼漕愋桶ㄐ袨楸憩F評價,如口頭表達與角色扮演、試驗與調查、展示等;產品作品評價,如論述題、問題解決題等。

    (作者牛學文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中小學道德與法治 (思想政治) 教材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員,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教研員,浙江省教育學會中學社會教學研究會會長,正高級教師;牛春曉系浙江省臺州市黃巖王林小學教師)

    《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7-8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两性色午夜免费视频_男女高潮喷水在线观看_性欧美xxxx乳_性欧美18-19sex性高清播放

    <nav id="m3mpt"><center id="m3mpt"></center></nav>
  • <th id="m3mpt"></th>
    <th id="m3mpt"><track id="m3mpt"></track></th>
    <button id="m3mpt"><object id="m3mpt"></object></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