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m3mpt"><center id="m3mpt"></center></nav>
  • <th id="m3mpt"></th>
    <th id="m3mpt"><track id="m3mpt"></track></th>
    <button id="m3mpt"><object id="m3mpt"></object></button>

  • 首頁>檢索頁>當前

    新課標背景下民族地區學校校本教研轉型及優化策略

    發布時間:2023-08-17 作者:姜海英 樸雪花 俞永虎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民族教育》

    摘要:2022年版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實施后,民族地區學校校本教研的轉型及優化需求進一步凸顯,需要以完善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制度、創新校本教研形式、明確教研方向和任務及建立有效教學質量考核評估體系為關鍵,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提升教學質量,為民族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關鍵詞:新課標;民族地區學校;校本教研

     4月10日,江蘇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三實驗小學京劇社團的孩子們在練習京劇《水袖》。通訊員 徐慧 攝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方案”“新課標”)的實施,對民族地區學校教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民族地區學校教學與管理制度在適應新要求方面存在一定滯后性,校本教研多以單一學科為組織單位,缺乏學科間交流,不利于開展新課標提出的跨學科教學等研究。因此,民族地區學校要根據新課標為學校提供更加統一、科學的教學內容和標準,促使學校校本教研作出相應的適應與調整。

    優化培訓制度 加強教師專業發展

    加強教師專業發展,為教師提供更好的教學指導、培訓和發展機會,發揮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創新潛力,促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創新,對提升校本教研實效至關重要。

    制定個性化的專業發展規劃,建立教師專業成長檔案。建立教師專業成長檔案制度,了解教師的專業發展目標和學習需求,是全面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學校要對教師自身的專業需要和發展水平進行全面深入的系統分析,讓教師在此基礎上制定自身專業發展規劃;根據教師的個人情況和職業目標,有針對性地組織系列化校本教研,為教師提供持續的專業發展機會。

    形成教研培一體化校本教研制度,為教師專業發展搭平臺。學校實施“一三六”成長計劃,為青年教師提出“一年內合格,三年內成校骨干,六年內爭取市骨干”目標,實施“研、訓、幫、評”相結合的校本研培制度?!把小奔匆匝写賹W,讓新聘教師直接參與學科團隊教研與研討課,既能在教研中發現新聘教師薄弱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也能讓新聘教師在實踐中領悟教學,實現主動學習?!坝枴奔慈骈_展新聘教師基本技能培訓,通過基本功項目競賽、“學習—達標—開放”教學技巧三步訓練等練習,將外練技能與內練技巧相結合,提升教師教學技藝?!皫汀奔磳嵤耙粠б弧薄岸鄮鸵弧薄耙慌喽唷钡葞熗浇Y對幫扶活動,使新老教師教學相長、共同成長?!霸u”即分階段、分層次考核評價,實施“人人匯報課”制度,新聘教師一月一匯報,青年教師根據短期成長目標定期匯報考核,老教師進行教研示范匯報。

    創新校本教研培訓方式和形式

    優化校本教研形式,可拓寬校本教研與培訓的實施途徑,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分享,提高教師學術能力,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學氛圍。

    建立教研團隊工作坊,提升教師教科研能力。學校為各學科教研團隊建立工作坊,開展遞進式教學研討活動。第一階段,圍繞課堂教學梳理教材,使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依據問題建立科研工作坊,尋找科研同伴,形成研究課題。第二階段,學校將教師提出來的問題進行歸類,積極安排專家為教師提供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研方法指導。第三階段,學校以研討課、展示課、微視頻等形式為教師組織較有效的、個性化的教學研討會,以交流教科研成果。

    建立多維聯動教研共同體,多方合力突破瓶頸。學校搭建“雅言團隊”,通過開展教師基本功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競賽、數學學科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人人一節課”模擬教學等活動,落實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與教學能力雙線并軌研訓,以集中訓練與實戰演練相結合的方式,幫助教師開展整冊大單元教學設計,突破民族學校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的瓶頸。

    學校以統編教材改革下的語文教研團隊為“墨韻團隊”,開展系列教研活動。一是以“領導引領學習+教師自主學習+同伴互助學習”形式,開展專家專題講座、領導專題培訓、骨干示范教學、教師文化沙龍等教研活動;二是以“團隊全員大教研+備課組成員小教研+師徒幫帶常教研”形式,組織新學期教材分析會、語文主題教學策略研究等團隊活動;三是以“小問題引路+小課題推進+課例研究跟進”的形式,分享教學案例、教育故事、自錄課、研究小報告、千字小論文等,讓教師分享研究中的收獲;四是通過研磨課例,探索出“解詩題—明作者—誦節奏—抓詞語—知詩意—明方法—重遷移”七步學詩法,形成“課前自學—課上反饋—點撥指引—延伸遷移”的語文四步教學法。

    學校搭建“青藍團隊”,組織新聘教師和骨干教師結對,讓新聘教師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習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實現專業化成長。

    開展“互聯網+教研”,探索新的校本教研模式。學校抓住“研”的精髓,完善學校信息化培訓管理機制,建立信息化培訓管理組織,實施“兩部門三級”網狀式協同合作管理模式。

    橫向為信息技術部門和信息教學研究部門。信息技術部門主要負責為信息教學提供設施設備保障及信息維護等技術支持;信息教學研究部門主要由教導主任、各學科教研員及學科信息技術骨干教師組成,負責引導教師積極探索如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用好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有關資源及功能,并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就自主學習、教師備課、雙師課堂、作業活動、答疑輔導、課后服務、家校交流、教育管理等各類場景中的信息技術常態化應用問題開展校本教研,探索校本教研應用場景新模式。

    縱向分為決策層、管理層、操作層三級。決策層由校長作為組長,帶領教學副校長和后勤副校長組成領導小組;管理層由教導處主任、信息中心主任以及后勤主任組成;操作層由學科教學骨干教師和信息技術教師組成。各部門聯動協同合作,為學校“互聯網+教研”的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

    明確教研方向和任務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在諸多細節和原理不甚明了的情況下作出反應和決策,[1]因此,幫助教師上好課是校本教研所要承擔的任務。校本教研培訓獨特的價值,就在于能夠針對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問題以及教師所需,開展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實踐活動。目前,民族地區學校同時面臨新課程實施、國家統編教材改革、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教育數字化轉型等多項任務,要主動應變、求變,為民族地區學校教師量身定制校本教研培訓主題與內容,將學校、教師、學生三者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關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建立課程標準研究機制。由學校管理團隊與教師共同組成的課程標準研究小組,通過對國家課程標準和地方課程要求的深入研究,了解課程的目標、重點和難點,并結合民族地區學校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課程實施建議,以確保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情、特點相適應。

    全面提升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通過加強培訓,提高民族地區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核心素養和教學技能,深入研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規律和學習規律,[2]已成為當今民族地區學校校本培訓重要任務之一。學校通過開展教師基本功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競賽、教師輪崗交流等,幫助教師梳理整冊教材、開展跨學科教學設計,通過集中訓練與實戰演練相結合,幫助教師提升專業能力,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

    加大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培訓。通過開展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相關培訓,幫助教師熟練掌握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場景操作,組織教師學習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中的國家級示范培訓課程,將教育數字化有機融入常態化的教育教學教研活動中,切實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建立有效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

    建立有效的教學質量評估機制,制定明確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是適應新課標要求、確保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一環。

    制定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提升教學質量。教師的“教”,最終體現在學生的“學”上。因此,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應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等方面的表現,并與課程目標和學校教育目標相對應。評價標準可以包括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考試成績等方面的要素。例如,課堂表現可以評估學生的參與度、合作精神和表達能力;作業完成情況可以評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習態度;考試成績可以作為學生學業水平的參考指標。通過制定明確的評價標準,可以為教師提供清晰的教學目標和評價依據,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此外,評價標準的制定過程還應該充分考慮民族地區學校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化背景對學習的影響。同時,還需要定期審查和更新評價標準,以適應教育環境的變化和教學目標的調整。

    建立課堂教學診斷機制。通過觀察教師的授課過程、聽取學生的反饋,可以了解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存在的問題,及時發現和解決教學薄弱點,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調查和診斷。同時,課堂診斷可以將教師的自我觀察和同行評議相結合,一方面,讓教師自己錄制課堂,進行反思和評估,發現自身的不足,并尋求改進措施;另一方面,學??梢越M織教師互相觀課和評課,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共享,讓教師在互評中共同提高教學水平。除了課堂觀察和評議外,學校還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等方式收集學生和家長的意見與建議,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通過校本教研加以改進。

    在新課標背景下,落實民族地區學校校本教研轉型及優化至關重要,將有助于推動民族地區學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參考文獻:

    [1] 叢立新.教研制度要有自己的堅持和自信[J].人民教育,2019(21).

    [2] 王敏,常文斐.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J].中國民族教育,2020(12).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一般課題“民族地區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策略的研究”(課題批準號GH21629)的研究成果。

    (作者姜海英系吉林省延吉市中央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高級教師;樸雪花系吉林省延吉市中央小學黨支部副書記;俞永虎系東北朝鮮民族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研究室主任)

    《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7-8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两性色午夜免费视频_男女高潮喷水在线观看_性欧美xxxx乳_性欧美18-19sex性高清播放

    <nav id="m3mpt"><center id="m3mpt"></center></nav>
  • <th id="m3mpt"></th>
    <th id="m3mpt"><track id="m3mpt"></track></th>
    <button id="m3mpt"><object id="m3mpt"></object></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