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教材,國之大者。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體現國家意志,是事關未來的戰略工程、鑄魂育人的基礎工程。為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要求,我們設置了“教材建設筆談”專欄,旨在宣傳黨的十八大以來教材建設取得的經驗和成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推進構建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一起來看專家的觀點——
王天平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數字教材建設是我國教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引領教育數字化變革的力量,承載著數字時代人才培養的使命。數字教材是在國家課程標準規約下、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產物,但它并不是紙質教材的鏡像呈現,而是以傳統紙本教材為參照體系和基本依托,以數字平臺和數字技術為支持,結合已有教材體系優勢而形成的特殊形態的教材。數字教材具備“育”與“技”的雙重屬性,其建設在遵循這雙重屬性的基礎上具有以下邏輯表征:
一是強化引領指導,體現鮮明特色的政策邏輯。數字教材的本質仍是教材,它作為滿足國家人才培養需求的知識載體和學習指南,必須充分體現國家意志和國家事權,精準把握新時代教材體系建設的政治方向,正確回應新時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推動數字教材建設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教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凸顯育人為本,打造立德樹人新樣態的價值邏輯。人才培養問題既是數字教材研究的首要議題,也是彰顯數字教材價值邏輯的重要訴求。在新課標背景下,數字教材建設應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助推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讓學生在使用數字教材的過程中,樹立遠大理想和偉大夢想、具備“成事”的能力、具有強烈的責任使命感。
三是立足教學屬性,注重滲透學科思維的教育邏輯。數字教材是為了教學而存在,缺乏教學屬性,數字教材就失去了存在之根,其建設的原動力便是服務教學。數字教材建設不僅要關注學科的教學性,確保教材內容具有學科內在的知識體系和基本結構,使之與學科教學相適應;還要關注跨學科的教學性,在建設數字教材時注重不同學科內容之間的整合和關聯,力圖以跨學科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是注重技術賦能,體現教材數字屬性的工具邏輯。與紙質教材不同的是,數字教材是數字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產物,它具有天然的技術屬性。這就決定了數字教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其承載的知識容量大大提高,能夠為學生提供海量的教育資源,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知識和學習的邊界,無論學生身處何地、任何時間都能夠借助網絡數據庫獲取需要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呈現出個性化的特點,師生可根據教育教學活動的實際需求,從“一綱多本”的數字教材中定制自己專屬的數字教材,真正實現一個學生一張課表、一份學習計劃,根據學習需求動態調整學習內容的愿望。
由此可見,作為數字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產物,數字教材建設應在立足“育”的基礎上充分體現“技”,在“國家統一定義”下兼顧“個人個性化定義”,從而使數字教材建設更好地與人才培養相統一、與時代發展相適應、與教育數字化發展相一致,以順應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