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契合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為世界各國應對全球性挑戰、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新機遇?!耙粠б宦贰背h提出10年來,始終保持強大韌性,已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科技合作是“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容和重要驅動力。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科技合作是支撐服務互聯互通、生態文明建設、應對全球性重大挑戰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化與共建國家開放合作的橋梁紐帶。10年來,我國與共建國家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提高,一批建設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實現合作共贏。2021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時對“一帶一路”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強調要“穩妥開展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新領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長點”,要“統籌考慮和謀劃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共建‘一帶一路’,聚焦新發力點,塑造新結合點”。這為“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指明了方向。
圖1:我國與尼泊爾合作論文網絡圖
“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成果豐碩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2017年5月,我國啟動了“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行動計劃,旨在把科技創新和“一帶一路”倡議緊密結合,使“一帶一路”真正成為科技合作之路、創新之路,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不斷擴大“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平臺。自“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計劃啟動以來,我國與共建國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多個方面展開了深入合作。截至2022年末,我國已與84個共建國家建立科技合作關系,支持聯合研究項目1118項,累計投入29.9億元,在農業、新能源、衛生健康等領域啟動建設53家聯合實驗室。
截至目前,我國啟動的“一帶一路”國際科技組織合作平臺建設項目累計吸引了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千余個國別組織參與,涵蓋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實施152個項目,支持建立或籌建30個區域科技組織、36個國際科技組織聯合研究中心、5個國別科技問題研究中心,培養了11.9萬多名科技人才。與此同時,我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是首個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由沿線國家的科研機構、大學與國際組織共同發起成立的綜合性、實質性國際科技組織。ANSO成員單位達到67個,覆蓋歐洲、亞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的48個國家和地區。此外,我國面向東盟、南亞、阿拉伯、中亞、中東歐、非洲、上合組織、拉美等建設了8個跨國技術轉移平臺,并在聯合國南南框架下建立了“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
不斷深化“一帶一路”科技合作人才交流??萍既瞬呕ネ?,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是暢通服務貿易、推動規則標準“軟聯通”、深化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的重要手段。2015年,科技人才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峰會召開,強調吸引人才開展合作創新、動員人才支撐經濟發展、組織人才開發人才智庫、推動人才促進文化融通。截至目前,共建國家來華交流培訓的科技人員已達到18萬人次,來華開展短期科研工作的青年科學家人數近1.5萬名,多次舉辦面向非洲、東盟、南亞等國家科研人員的“創新中國行”活動,“絲綢之路”獎學金計劃支持了500多名共建國家的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短期科研,“一帶一路”多層次科技人文交流體系初步形成?!耙粠б宦贰眹液偷貐^人才流動的數量和路徑在迅速增加,其中我國和俄羅斯處于人才流動網絡的核心位置。
不斷取得“一帶一路”科技成果。我國與共建國家的科研合作逐漸加強,在論文合作方面表現較為明顯。論文合作數量由2014年的8707篇,增長至2021年的28744篇,同比增長230.13%。合作研究領域重點聚焦在材料科學、工程電氣電子、應用物理、環境科學和化學物理5大領域。以其中與我國合作密切的尼泊爾為例,尼泊爾地理位置獨特,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同時也面臨著環境污染、生態安全、衛生健康等方面的挑戰,因此我國與尼泊爾在環境保護、氣候變化和衛生醫療領域有著密切的交流與合作(如圖1)。我國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西藏大學與尼泊爾的特里布文大學和尼泊爾科學院等有著廣泛的科技合作與交流。未來,中國與尼泊爾在醫療技術交流、醫學研究合作、人員培訓和醫療設施建設等方面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在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傳染病治療和健康管理等領域可以互相分享經驗和資源,共同應對醫療挑戰。2022年,中尼外長在會談中一致表示,將構建跨喜馬拉雅立體互聯互通網絡。西藏與尼泊爾在科技合作領域將具有更加廣闊的合作空間。
我國與共建國家科技創新合作的持續推進,有力促進了民心相通、理念融通、要素暢通、設施聯通,帶動了我國與共建國家發展戰略對接、產能合作,為共建國家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注入了新動能,為落實全球發展倡議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尚需深化提升
“一帶一路”科技合作還需進一步加強。盡管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尚存在兩方面不足。一是“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在打造“軟連通”方面存在不足。對共建國家的科技創新態勢了解不足,科技合作頂層設計與合作機制有待完善;對科技合作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耦合機理缺乏深入系統的研討;對科技合作的評價標準與評價體系尚未建立,需要進一步提高國際話語權。二是“一帶一路”倡議與國內區域發展戰略的融合性、統籌性有待加強。國內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如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等多在跨省行政區域層面實施,在協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方面存在政策統籌不足、銜接不暢、交叉重復,地方政府間競爭性政策沖突,政策實施層面不配套、不協調等問題。因此,亟須通過頂層設計加強“一帶一路”科技合作規劃,建立科技合作與各區域戰略的科學銜接,推動“一帶一路”科技合作走深、走實。
“一帶一路”科技合作需要不斷拓展新領域?!耙粠б宦贰笨萍己献?,未來應聚焦綠色、健康、數字和創新發展四大領域。一是以健康絲綢之路建設帶動健康與醫藥產業的發展。2021年,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我國同28個國家在“一帶一路”亞太區域國際合作高級別會議上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疫苗合作伙伴關系倡議,倡導加強疫苗援助、出口、聯合生產等合作。這對于缺少疫苗的共建國家無異于一劑“強心針”,為全球合作抗擊新冠疫情樹立了典范。ANSO積極推進重組蛋白疫苗在海外開展臨床二期試驗。習近平主席在2022年9月出訪烏茲別克斯坦前夕發表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國疫苗成為烏茲別克斯坦抗疫主力軍并實現聯合生產,抗新冠藥物獲批在烏茲別克斯坦臨床使用,有效守護了兩國人民生命安全。健康問題是人類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全球性挑戰。健康絲綢之路建設,重點包括應對重大傳染病、醫療援助、先進醫療技術與健康產業、信息化建設與傳統醫藥合作等,應在這些領域全方位深化技術合作,統籌施策打造健康絲綢之路品牌,加強創新體制機制與國際合作。
二是以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引領綠色低碳發展技術前沿。綠色發展是“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保障。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包括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災害防治、普適技術方面。共建國家共同面臨氣候變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降低、災害風險增加、海洋生態安全等環境問題,科技合作重點關注“氣候-水-生態”協同變化與管理、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治理、災害風險評估與監測預警體系、海洋負排放等方向,應該提倡建立系統“監測-研究-預警-服務”平臺、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技術合作與區域示范、創建新型減災合作“機制-框架-平臺”、建立海洋碳匯“方法-技術-規范-標準”、推動和培育國際大科學計劃。
三是以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提升區域數字前沿科技水平。數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資源。盡管目前數字絲綢之路共建國家的數字化合作與創新發展勢頭良好,但受相關政策及國際環境影響與制約,數據前沿科技普遍缺乏自主核心技術,數據標準國際話語權較弱。數字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方向包括推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跨境電商智慧化水平、推動數字化創新突破與深度合作、探索建立共建國家合作創新治理新機制、多渠道開展數字化能力建設科技合作。
四是以創新絲綢之路建設服務區域科技創新發展需求。創新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驅動力。當前,世界科技創新秩序面臨重構、國內外政治經濟格局新變化和新形勢對創新絲綢之路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創新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包括:打造發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動暢通、科技設施聯通、創新鏈條融通、人員交流順通的創新共同體;加強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量子科技、5G、先進制造和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的合作,建立相關科技術語和標準體系,推動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建設;瞄準可再生能源、先進核能、氫能、儲能技術為代表的關鍵技術,促進科技同產業深度融合,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資源。
圖2:ANSO相關工作布局圖
“一帶一路”科技合作需進一步統籌發力
“一帶一路”科技合作主要通過法律法規、科學數據、國際組織和科技合作平臺等多種途徑實現。法律法規是保障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耙粠б宦贰狈煞ㄒ幍慕⒔∪珜攲釉O計發揮重要的指導和統籌作用??茖W數據是科技合作支撐區域發展的基礎通道??茖W數據作為生產要素,既是科研活動的重要產出,也是科學研究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茖W數據統籌各類資源的統一發現與服務,提供各類支撐工具、特色軟件、服務平臺的集成入口,為支撐科技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國際組織是科技合作支撐區域發展的重要載體。國際組織凝聚全球廣泛的科學資源、人才資源、創新資源,是科技合作支撐區域發展的重要載體,包括ANSO、中關村論壇、大灣區科學論壇、博鰲亞洲論壇等,都是支撐科技合作的重要載體。如圖2所示,作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首個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圍繞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實施ANSO獎學金、聯合研究、專題網絡、科技合作發展獎、舉辦國際會議、開展訪問學者計劃和發布咨詢報告,對于促進“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支撐區域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平臺機構為科技合作支撐區域發展提供了可持續動力??萍己献髌脚_建設,在推動創新合作開放、科技人文交流、共建重大平臺、技術轉移推廣等方面為科技合作支撐區域發展提供了可持續動力。中國科學院長期致力于海外科教中心建設,現已在加德滿都、曼谷、德黑蘭等地設立了10多家海外科教中心,是推動并深化與共建國家之間科教合作的重要舉措。
“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未來大有可為
在日趨復雜和嚴峻的國際環境中,“一帶一路”建設在綠色、健康、數字、創新等新領域的科技合作將在支撐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建議在法律法規、科學數據、國際組織、科技合作平臺等方面高度重視、整體謀劃、統籌資源、創新機制,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在支撐區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
充分發揮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指導統籌作用。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完善科技合作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更加精細化的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筆者建議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總體目標,立足共建國家發展需求,重點圍繞健康、綠色、數字、創新四大主要領域,調整和細化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引導和推動科教機構、企業和地方政府與共建國家或地區開展各具特色的科技創新合作與交流。
建立統一標準的科學數據和規范?;诖髷祿目茖W研究第四范式已經到來,我們要抓住機遇,在國際合作中充分調動科學數據的創新能力。筆者建議聯合共建國家建立統一的科學數據平臺,開放數據共享,深化科技溝通,推動科學數據更開放、包容發展,同時加快推進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重點領域的標準建立,加強與共建國家標準化戰略對接,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必要支撐,打通“一帶一路”科技合作通道。
充分發揮國際組織匯賢聚能的載體作用。一方面,加強與聯合國機構和已有國際科技組織合作,依托現有國際組織力量,關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重點領域,推動共性問題和難題的科技合作,并在不同區域有側重地開展各類科技合作。另一方面,加強我國主導的國際科技組織建設,依托國際組織積極尋求與其他國際組織或國家的科技合作。
強化科技合作平臺建設。結合共建國家重大科技發展需求和實際條件,針對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重點領域布局建設聯合實驗室,構建新型科技創新合作平臺。進一步強化與共建國家和地區的人才交流和人才培訓,進一步發揮海外科教中心作用,高效培養一批科技創新人才,以及知華友華的科學家;以海外科教中心為合作網絡節點,全方位拓展科技合作空間。
在關注法律法規、科學數據、國際組織、科技合作平臺的同時,“一帶一路”科技合作還應重視國內區域與國際區域的有機銜接,圍繞“一帶一路”陸上六大經濟走廊建設和海上重大戰略通道及支點建設,充分發揮貫通南北方、橫跨東中西、連接國內外的重要軸帶在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同時,加強“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內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機銜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統籌執行,協調促進“一帶一路”建設與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等戰略有機對接,提升城市群的國際競爭力,重視沿海發達地區轉型升級,打造“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的高質量、高水平樣板。(作者聶曉偉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秘書處助理執行主任;潘小多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張卓穎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洋系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規劃實施一處處長;龔心語系蘭州大學生態學院博士生)
來源:《神州學人》(2023年第9-10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