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世界邁入以高科技產業為支柱、以智力資源為依托、以教育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世界格局的演變、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發展,向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各國紛紛掀起教育改革的浪潮。葡萄牙結合國情,摒棄以前落后的教育模式,在調整教育結構、改進教育內容、提高教育質量等方面進行了新一輪改革,建立起完善的教育體系,以適應社會需要,助力國家發展。
以教育改革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
相關數據顯示,1960年葡萄牙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1.93億美元,排名世界第35位,基礎設施薄弱,現代化水平較低。與之相關,葡萄牙的教育事業仍然比較落后。每6個葡萄牙人中只有1個上過中學,知識普及水平較低。7歲至11歲的兒童可免費接受教育,但必須自備書籍,11歲以前輟學的兒童比例高達80%。在葡萄牙的六年發展計劃中,劃歸于技術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預算僅有不到1%。學費高、學校數量少、教學質量差等問題嚴重阻礙著葡萄牙的經濟發展。
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葡萄牙逐漸擺脫石油危機,實現了政治制度的轉型和社會變革,并于1986年加入了歐洲共同體,完全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這對葡萄牙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挑戰。為應對快速發展帶來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各領域變化,葡萄牙制定了一系列現代化戰略,內容涵蓋基礎設施、農業、工業、旅游服務業等各個方面,意在加強第三產業發展,改變落后的產業結構。
與此同時,為了配合現代化戰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搶占先機,葡萄牙政府的教育改革隨之拉開序幕。1977年葡萄牙立法設立初等教育預備年,以幫助兒童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1978年葡萄牙教育部新設置141個學前教育班,保證兒童入學率。葡萄牙實行6年制免費義務教育,并逐步延長至12年。1987年,葡萄牙明確將高等教育分為大學教育與綜合技術教育,并在已有基礎上,新設立高等教育學院和高等綜合技術學院,為學生提供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術培訓以及更高層次的文化技術教育。同時,政府加大了對科技研究的投入,廣泛開展多學科、跨區域學術交流,致力于讓科學研究更深入、更專業、更高效。政府還鼓勵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合作,向企業提供高素質人才。這些人才具備可靠的技術和管理技能,為企業運行注入動力,保證了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國家還規范了教師選拔制度,解決各地區教育資源和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同時推動成人教育發展,提高人口素質,以更好地適應高速發展帶來的社會化問題。
據統計,1985—1987年,葡萄牙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8%;而10年后的1995—1997年,該數據已經上升到5.8%,增長了兩個百分點,在歐盟中名列前茅。
近幾十年來,葡萄牙的教育改革成效顯著,葡萄牙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成就,經濟發展迅速,在通信、能源、材料科學和航天等領域均取得了巨大進展。
以教育改革促進葡萄牙科技水平提升
葡萄牙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特別注重科技的發展,推動科技充分與高等教育融合。
1974年,葡萄牙結束獨裁統治,逐漸步入民主化進程。當時,葡萄牙科技體系和經濟體系均較為脆弱,處于較低發展水平,科技創新能力薄弱。為改變這種狀況,葡萄牙政府在此后十余年間通過選派青年學生赴歐美發達國家攻讀博士學位的方式,培養了一批國家急需的科技創新人才。他們回國后努力改善葡萄牙落后的科研狀況,為葡萄牙科技發展作出貢獻,但葡萄牙仍然面臨科研基礎條件薄弱與設施匱乏的困境。在21世紀初期,葡萄牙還存在著顯著的學歷“赤字”。大部分勞動力沒有或很少有數字技能,只有10%左右的公民接受過高等教育。這與其他歐洲國家公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差甚遠??萍既肆Y源匱乏、科研經費緊缺、科研機構數量不足,造成科技研發能力差。為了改變這一困境,葡萄牙政府作出了調整。
在制度方面,積極整合高等教育機構和公共研究機構的教育與創新活動,推動大學、行業、政府相結合,在歐洲乃至全球層面發揮一體化效應。葡萄牙政府在研究和學術界建立可靠的合作伙伴關系,倡導以科學為基礎的創業精神,支持新技術企業的創建和發展,提出建立“葡萄牙全球科技伙伴關系——GoPortugal”倡議。該倡議成為將科學技術轉變為產品和服務的催化劑。通過與國際知名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等以科研項目的方式發展國際伙伴關系,葡萄牙科技水平逐漸提升。引進高素質人才就業的政策,也促進了葡萄牙科技的發展。除此之外,葡萄牙倡議與其他歐洲國家共同建立“大西洋國際研究中心”,以國際合作的方式進行科研交流活動,內容涵蓋大氣科學與氣候變化、海洋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等,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技術人員參與。該組織將實驗項目應用于教育、商業等領域,促進了跨項目、多學科的合作。
在高等教育方面,葡萄牙擴大了各高等教育機構的招生規模,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學習方式,并向社會各階層的年輕人開放。這提高了人們對于擁有更高學歷的期望。大學生數量從20世紀60年代的3萬迅速提高至21世紀頭10年的約40萬。針對科研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葡萄牙設立了科學技術基金會(FCT),其主要職責是發放獎學金、資助科研項目、進行高級人力資源(博士和博士后等)培訓、指導就業、組織開展創新創業競賽、激發科研活力、緩解科研經費不足等問題。在科學技術基金會的影響下,葡萄牙研究人員的數量與20世紀80年代初期相比增加了近9倍,科研機構數量顯著增多,公共科研預算總額逐年增長,增長速度在主要歐洲國家中位居前列。這些舉措既改善了高等教育結構,也促進了葡萄牙科技水平的提高。
以教育改革維護葡萄牙文化和影響力
葡萄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曾經在世界歷史舞臺上獨占鰲頭。在實行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葡萄牙政府考慮到了教育對于保護本國文化和維持國家影響力的重要作用。葡萄牙政府積極推行高等教育國際化,將國內教育方式與國際接軌,推動“留學葡萄牙”和一系列國際科研計劃,編寫多語種高等教育課程材料,簡化簽證手續,為留學生提供獎學金和實習機會。同時,定期舉辦科學與技術政策高級研討會,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到葡萄牙就業和生活。再加上葡萄牙的生活成本相對更低,這使得葡萄牙成為最受留學生歡迎的國家之一。
除此之外,教育部門還致力于提高葡萄牙高等教育機構的教學水平。1987年,歐洲共同體提出了伊拉斯謨計劃,旨在通過大學之間的跨國合作,提升高等教育質量。葡萄牙積極參與其中。過去30多年,葡萄牙接待了來自歐洲乃至世界各地30多個國家的學生,僅在2007—2014年間,葡萄牙高等教育機構就接收了超過6.8萬名學生。這種教育國際交流方式十分有助于葡萄牙文化的推廣和傳播。
葡萄牙還通過加強與外部的聯系,將葡萄牙文化推廣至全球。舉措包括:聯合葡語國家,構建科學基礎設施網絡;積極參與歐盟的各項事務,密切與各個國家的關系,在歐洲舞臺上發聲;與中國、日本、印度等國家開展多元文化交流并鼓勵高校建立合作關系。2014年,北京外國語大學和里斯本大學作為牽頭高校的“中葡語言文化合作交流聯合體”成立。正在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葡萄牙總統出席了聯合體成立儀式,并發表了主題為“今日葡萄牙”的精彩演講,從歷史、政治、經濟、外交、語言、文化等各個方面全面詳細地介紹了葡萄牙以及葡萄牙與世界的交往情況,希望兩國的學術機構不斷加強交流與合作。2021年,里斯本大學同北京外國語大學、澳門大學聯合成立“中國葡語教育高校聯盟”,助力葡語教育邁上新臺階。
縱觀全局,教育改革對葡萄牙國家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從國家硬實力來看,高等院校為葡萄牙輸送了大量高素質科研人才,極大地促進了國家科技發展。人口素質的提高也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轉變,促進了工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從國家軟實力來看,教育普及推動了全社會公民素質的提升,提高了公民保護和推廣本國文化的意識。教育的國際化則向世界展示了葡萄牙的傳統文化,維護了葡萄牙的文化利益。
(張毅博單位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交流處,張欣然單位系南開大學)
《中國教育報》2023年05月18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